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21921/27947 (78%)
Visitors : 4238026      Online Users : 43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140.128.103.80:8080/handle/310901/10457


    Title: 《七十二朝人物演義》研究
    Authors: 孫秀君
    Contributors: 胡萬川先生
    Hu, Wan-Chuan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Keywords: 話本;演義;四書人物;勸善書;社會教育;袁黃;七十二
    Date: 2001
    Issue Date: 2011-07-26T03:42:14Z (UTC)
    Abstract: 提要 《七十二朝人物演義》,又稱《七十二朝四書人物演義》。以《四書》人物作為描述對象,是明末一本特殊的話本小說。《四書》為儒家重要經典,話本人物主角多為小市民。《七十二朝人物演義》將《四書》經典中的人物做為小說主角,且近似傳記式的寫作方式,不同於一般的話本小說。用話本改寫經典中的人物,對小說的題材具有開拓性。 經典教育與通俗小說結合,除了小說價值,更有文化價值。所以,對此書的討論,主要重點不僅止於小說作品的藝術技巧,更在於與本書相關文化教育現象。由本書的序文(磊道人等),可以見到對社會教化的殷切期盼。 本書各章重點: 第一章:探討本書的出版與流傳。以目前見到的各藏本做對照比較。並在前人研究的基礎、傳統作者的考證方法上,對作者的問題再做歸納分析。以目前所見,《七十二朝人物演義》的作者,有可能是袁黃或與袁黃有關的人-朋友或晚輩。至於確是何人,由於資料不足,尚無法斷定。 第二章:論本書寫作的時空背景與目的。本書將《四書》人物故事化,人物道德觀念世俗化,將儒家道德做通俗化的發揮。雖然與學校正式課程所用教材的關係較淺,重要的是透過它而達到社會教育的目的。但正是涉及且呼應了科舉考試相關內容,更引起讀者的好奇。本章為避免偏失,還是將學校教育一起併入討論。本書有勸善書的性質,卻和一般的勸善書不同。在社會教育的教材上,算是另類的勸善書。 第三章:探討故事源流。廣泛閱讀早期典籍,為各篇人物事蹟的材料追溯源頭。更在與《四書人物考》及《四書人物考訂補》的對照下,將《七十二朝人物演義》與《四書人物考》兩者關係重新釐清。 第四章:探討主題思想。作者藉通俗小說敘述呈現典範人物,目的當不只為讀者提供故事閱讀之娛樂,而更在於有所教化。經由筆者歸納整理,分為政治、道德、宗教三大項來討論作者主要理想與教化內容。 第五章:探討作者在藝術技巧上的匠心獨運。作者如何將散佈各處關於各主要人物的資料,重新組成一篇有明顯主題導向之作品。 最後根據以上各項探討做結論。 本論文雖然還是屬於傳統式的文學分析批評法,但是關注於小說與經典人物、勸善教育的探討,按照此方法,發現小說與社會教育的另一層意義。這或許也為藝術成就價值不高的眾多小說,開展新的研究方向。所以,更突顯《七十二朝人物演義》研究的價值意義。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所] 碩博士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89THU00045017-001.pdf120KbAdobe PDF1333View/Open


    All items in THUI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之東海大學機構典藏數位內容,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