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21921/27947 (78%)
Visitors : 4247345      Online Users : 48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140.128.103.80:8080/handle/310901/10524


    Title: 創設刑罰第三元制度之研究
    Other Titles: Reserch Building the Third Method of Penalty
    Authors: 林上鈞
    Lin, Shun-Gin
    Contributors: 張麗卿
    Chang, Li-Ching
    東海大學法律學系
    Keywords: 刑罰;第三元
    penalty;third
    Date: 2000
    Issue Date: 2011-07-26T03:48:22Z (UTC)
    Abstract: 論 文 摘 要 本文除了【第壹章】前言外,各章之精要內容如下: 【第貳章】中探討傳統刑罰雙軌制之體系架構,自刑罰目的理論、傳統刑事制裁手段之實證效果,檢視傳統雙軌制刑罰效果之不彰,再由司法及獄政體系實證研究後得出法官及監獄過度負荷之結論,顯示制度研修之急迫性,最後探討被害人在整體刑事司法體系中之地位,發現傳統刑罰二元制裁體系已出現真空,不足以充分保障社會及個人法益之完整性,故確有創設刑罰第三元制度之必要性。 【第參章】中,探討外國類似刑罰第三元制度之立法例後,發現許多先進國家已能跳脫傳統刑罰二元論之思維模式,而能以活潑、富有彈性之多元化制裁方式,例如:美國的自宅監禁、電子監禁、社會工作命令;日本對於少年事件之轉向處分;德國之損害回復制度;南韓之社會工作命令及講習命令等,來處遇犯罪人,巧妙地化解司法體系的負擔,且提升被害人在整體刑事司法體系中之地位,並符合民眾正義情感,頗值我國立法加以借鏡。 【第肆章】中討論我國現行少年處遇制度中,性質上歸屬刑罰第三元的部分。少年法院所為不付審理及不付保護之裁定,將少年排除於司法體系之外,並將少年轉介少年福利或教養機構為適當之輔導,即為學理上所稱之轉向處分。又少年法院所為保護處分裁定:為1.訓誡並得假日生活輔導;2.交付保護管束並得命勞動服務;3.交付安置於適當之福利或教養機構輔導;4.令入感化教育處所施以感化教育。而少年法院所為之轉向處分及保護處分係替代傳統刑罰處遇方式,與傳統之刑罰(刑罰第一元)及保安處分(刑罰第二元)有別,歸屬於刑罰第三元之範疇。 【第伍章】中,檢視我國現行一般成人刑事制裁體系,發現我國雖然仍無法完全擺脫傳統刑罰二元體系之思維模式,但在刑法部分規定中,仍可發現刑罰第三元之實現可能性;探尋刑法及刑事訴訟法、鄉鎮市調解條例、犯罪被害人保護法後,顯現出我國對於犯罪被害人法益保障之不足;而在其餘相關特別刑事法規中,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給予單純施用毒品者自新的機會,以「觀察勒戒」代換傳統「監禁」之處遇方式,正符合刑罰第三元意義及目的,此種跳脫傳統處遇方式之立法,正是我國急需謀求改正之方向。 綜合上述各章討論之結果,為確保社會及個人間生活之重要法益,以維持社會法秩序之樑柱,對於嚴重破毀法秩序之脫序行為,在目前無其他方式替代監禁之困境下,選擇死刑或自由刑以制裁犯罪;對於違反法規範程度輕微之犯罪,應避免短期自由刑之科處,而以社會處遇之矯治模式,以罰金或者於宣告緩刑後,附「社會工作命令」、「損害回復」等負擔作為條件,以教育之基本理念出發,一則符合民眾正義情感,二則能回復法秩序或填補受損法益。 對於涉世未深的少年犯,採取寬容教育的保護政策,避免過早對其施以刑罰而產生標籤理論效應,即盡量避免進入司法體系對少年心理發生不良影響,除重罪少年犯外,以「轉向處分」或「保護處分」之方式,取代刑罰。 對於成人犯罪處遇方面,根據行為人之罪責,依其重輕,由完全將犯罪人隔離之死刑與無期徒刑,至對犯罪人有期限監禁之有期徒刑,再至完全放任式的社區處遇模式即罰金與緩刑,其中在完全失卻自由及完全放任之間,應當設立中間處遇措施以架構成綿密細緻的犯罪處遇體系,尤其當犯罪人之罪責程度若加以監禁則處分過重;但若僅是單純宣告緩刑又失之過寬時,特別是對於罪責程度六個月以下短期自由刑之犯罪人,宜以宣告緩刑並設定負擔(社會工作命令、回復原狀)之方式代換,據此建立我國層級化之刑事制裁體系,樹立寬嚴適中的刑罰內涵,以維護法益及社會秩序,落實刑罰之目的與功能。
    Appears in Collections:[法律學系所] 碩博士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88THU00194007-001.pdf532KbAdobe PDF990View/Open


    All items in THUI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之東海大學機構典藏數位內容,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