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21921/27947 (78%)
造訪人次 : 4237964      線上人數 : 43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140.128.103.80:8080/handle/310901/11400


    題名: 冷戰後美國與中國大陸在東南亞權力結構變遷中的競爭與發展
    其他題名: The Competition and Development under the Power Structure Transition between U.S.A. and P.R.C. in the Southeast Asia after Cold War
    作者: 蕭煜霖
    Hsiao, Yu-Lin
    貢獻者: 張水木
    Chang, Shui-Mu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
    關鍵詞: 制衡;避險;反制衡
    balance;hedging;counterbalance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2011-10-12T17:24:42Z (UTC)
    摘要: 中國大陸崛起是國際關係領域中重要的議題,尤其是中國崛起將如何影響國際秩序,以及周遭國家如何面對中國大陸的重新崛起,成為學界關注的焦點。許多研究者批評肯尼思?華滋(Kenneth Waltz)國際政治理論中認為國家傾向對權力或崛起國家進行平衡,而主張國家可能採取「扈從」(bandwagoning)、「適應」(accommodation)或「避險」(hedging)的選項,據此認為東南亞國家對北京將避免採取制衡。 然而,批評者認為上述主張根據歷史經驗作為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而忽視美國在此地區的角色,他們認為將美國納入東亞國際關係作觀察,有助於研究者獲得更客觀的看法。另外,主張避險行為者,試圖對東南亞個別國家面對華盛頓與北京的態度作更清楚的分類,可是在缺乏共同標準的前提下,國家採取制衡或扈從的強弱程度隨著研究者採用標準的不同而時有差異;同時,此一研究時常以國家外交政策作為分析,而忽視國際體系中大國間國家能力分配所產生的影響。 因此,本文針對冷戰結束後,美國與中國大陸在東南亞地區的互動進行分析,尤其是彼此在此地區國家利益目標重疊下,雙方如何進行制衡與反制衡的政策,以及兩國的互動又如何對東南國家的行為選擇造成影響。
    顯示於類別:[政治學系所] 碩博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099THU00227014-001.pdf4237KbAdobe PDF1069檢視/開啟


    在TH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本網站之東海大學機構典藏數位內容,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