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21921/27947 (78%)
Visitors : 4217013      Online Users : 40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140.128.103.80:8080/handle/310901/2237


    Title: 一九六○年代台灣白色恐怖政治案件之研究---以興台會與亞細亞同盟案為例
    Authors: 林世華
    Lin, Shih-Hua
    Contributors: 張炎憲
    東海大學歷史學系
    Keywords: 白色恐怖;自白書;台獨;興台會;亞細亞同盟;判決書
    Date: 2008
    Issue Date: 2011-03-09T09:11:31Z (UTC)
    Abstract: 本論文在探討白色恐怖時期的兩個政治案件----興台會與亞細亞同盟,同時運用既有的資料呈現自治互助會可能的面貌。 本論文主要以國防部後備司令部檔案(其中一一八卷到一二六卷為陳三興檔案,一二七卷到一三二卷為施明德叛亂檔案。檔案內容主要包含自白書、警察局筆錄書、出庭資料、答辯書、報告書、起訴書、判決書、家書)作為研究的主要史料,同時配合既有的口述歷史訪問、受難者的傳記書籍和學者的研究(比如李筱峰教授)而成。 本論文所要探討的包含三個部份。第一部分是了解兩案的基本面貌,比如受難者資料、刑期、牽連者資料等。首先,利用判決書、起訴書、自白書與偵察資料,先瞭解受難者的相關資訊,包含年齡、刑期等基本資訊。然後,利用線人所提供的資料,去瞭解在被捕之前情治單位得到了怎樣的資訊,為什麼會逮捕這些人。 第二是利用受難者自白書勾畫出所謂叛亂組織的樣貌。雖然可從判決書和起訴書得知叛亂組織的基本面貌。然而,每位受難者在寫下自白書時候,怎樣描述的,又寫下什麼,卻不是可以透過判決書得知。故而,利用每位受難者的自白書,才能確實了解在國民黨眼中所謂叛亂組織的面貌。 第三是利用受難者的出庭紀錄和答辯書等,得知受難者提出怎樣的辯駁,進而得知受難者在當下的回答情形。眾多口述歷史、自傳或回憶錄中,可見對警備人員或審判者的指控,並不斷的宣稱自己是無罪的。但這些畢竟都是事後的。唯在最初,受難者是否有過反駁、如何反駁,才能看出受難者當下的反應。這些出庭紀錄和答辯書內容,可以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主要是針對自白書是否出自於自由意志的問題。第二部份在於對所謂的叛亂組織,這些受難者的供詞到底是如何。透過兩部分的討論,使受難者當下的回答得以呈現出來,同時也分析其回答之內容,以補當前對於此方面研究之缺。 兩案的特點有兩點。第一點是受難者的年齡普遍都是年輕人,當中除了興台會受難者當中的宋景松年三十六以外,其他都是二十餘歲。也就是說,受難者幾乎都是年輕人。同時,受難者中的不少人是軍校出身的現役軍官和大學生,都是接受戰後教育的本省籍的青年,非受日本教育者。這些人的台獨理念形成,和國民黨的統治有相當大的關係。 第二點是受難者當中的人,尤其興台會一案,受難者在出獄後接受的口述歷史或自傳當中,都明確的表明當時有台灣獨立意識。陳三興更是在其自傳《少年政治犯非常回憶錄》一書中明確的寫道:讀初二那年,我們幾位同學決心創建台灣永久中立國,便成立秘密組織興台會。也就是說,本案被冠上台獨一詞,並非是國民黨強加上的,而是受難者本身承認確實有這樣的意識。 本論文一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研究回顧與背景之介紹。主要在於回顧當前對於白色恐怖時期的相關,並對白色恐怖時期的背景加以介紹。第二章是呈現興台會與亞細亞同盟受難者基本情形。第一節在於說明興台會一案的時間、受難者的基本資料和受牽連者的資訊。第二節在於說明亞細亞同盟的情形,內容包含基本資料和受牽連的資料。第三節在討論興台會為何會成為情治單位的目標,亞細亞同盟又是如何被牽連。本章與前人研究相比,有兩點值得一提。第一是受牽連者資料的呈現。第二則是線人資料的分析。 第三章則是要進一步去瞭解由警備單位所勾畫的「興台會」和「亞細亞同盟」的面貌。同時,由於在亞細亞同盟組織的受難者中的陳春榮牽涉到吳炳坤和江炳興的案件,但受限於檔案和資料不足,只能把陳春榮所自白和筆錄的部份加以呈現。因此,可以說本章主要了解兩個組織的面貌,同時也對互助自治會一案加以呈現。就本章而言,和前人研究相比,在於自白書內容的呈現。透過這樣的呈現,了解到在國民黨政府眼中,如何建構出所謂的台獨組織。進而,透過興台會與亞細亞同盟自白書的分析,也可以看出自白書撰寫的方式。 綜合興台會受難者的自白書,組織的樣貌可以分成五點。首先加入這組織者大多都是陳三興的同學,原因包含與陳三興同班,希望研究功課而加入、亦有對於台灣社會有所不滿加入的。就組織的發展來看,雖然所寫的內容有差異性,但共同性卻遠勝於差異性,及內容大至都包含興台會的演變(青年會、台灣民主同盟、台灣聯合戰線)、目的(除早期的具有研究學術充實自我的理念外,其實都具有台灣獨立的精神,甚至追求台灣共和國的建立),甚至有著行動(如何吸收會員、開會的狀況如何、和施明德的合作情形、如何展開行動、甚至有著進一步的活動目標,要先佔領電台等的計畫出現)。 再以亞細亞同盟受難者的自白書來看,可以得知亞細亞同盟是一個和興台會合併後出現的組織,吸收的對象以學生和軍人為主。同時也是追求台灣獨立的組織,但確有更大的野心-----統一亞洲,甚至控制美蘇兩國。在組織模式上,要建立各地的總部,然後再建立中央聯合總部,以施明德作為領導人。 關於自治互助會之部分,雖然與興台會、亞細亞同盟為台灣獨立聯盟的組織之一。但目前關於此部分的資料仍比較缺乏。彼此的連結點在於亞細亞同盟案件中的受難者----陳春榮。此人歸到此案件中,可能的原因有三。第一是陳春榮和亞細亞同盟案件中蔡財源有往來並且知道蔡財源的計畫。 第二可能原因在於陳春榮是供出吳炳坤一案的關鍵人物,但其罪行又足以判罪。故而,在不能將之併入吳炳坤一案時,最好方式莫過於在他案中給予刑責。所以,利用陳春榮和蔡財源的關係,以雙方認識為起點,建構出雙方曾經談過組織的問題而併入亞細亞同盟案。 第三可能正如施明德在文章當中所說:雖為同一叛亂案件,卻又分為四案起訴:或以甲案起訴,卻以乙案論罪:或以甲法條起訴而以乙法條判決。也就是說,為羅織成罪,把昔日經國防部證實無犯罪意圖的組織----自治互助會,在加進去台灣獨立聯盟案件中而獲得績效。 第四章中,在於了解四個部分----自白書是否出於自由意志、對於叛亂組織的承認和反駁。第一節利用出庭應訊資料去呈現出受難者對自白書的承認。由於在資料取得上的困難,本小節沒有亞細亞同盟受難者的資料,故主要是以興台會受難者為討論的對象。在本節當中,透過法庭的詢問,可以看出受難者對於自白書的回答情形---是出於自由意志的。第二節,在於論述受難者對於自白書內容的反駁。在第一節中,清楚受難者承認自白書內容,讓我們了解為何判決書中會以自白書作為重要的判決依據。但今日我們都清楚這些自白書的內容被非出於自由意志。問題在於,受難者出庭時是否明確的表示自白書非出於自由意志,撰寫的過程是否遭刑求。 第三節和第四節在於了解受難者對於組織的承認和否認的情形。第三節利用出庭資料去瞭解當時受難者對於叛亂組織承認哪些。第四節則是進一步的瞭解受難者否認哪些。以本章而言,最大的突破在於透過問訊的內容,了解到受難者在出庭時的回答,進而得知法官宣判的依據以及受難者本身的抗告。透過這樣可以清楚為何法官在當時判決這些人有罪的依據是什麼。 第五章在於利用判決書內容和答辯書去了解受難者的判決事實和理由,同時了解受難者除了在法庭之上替自己辯白之外,也透過答辯書做出怎樣的答辯。綜合兩份判決書,主要可以分為三點。第一是確認組織目的、宗旨、聯絡人、通訊內容。第二確認確實有參加的人員和所負責的任務。第三是確認兩組織的彼此關係。第二節的部份在於呈現受難者的答辯。綜觀受難者在答辯書所言,雖然每位受難者的撰寫方式不同,但有一點是共通的-----受難者對於自白書的內容均會強調自白書並非出於自由意志,認為不能作為判決的依據,同時強調自己是無辜的。 回顧本論文,比前人研究進步的地方在於官方檔案的解密、同時運用其他的資料多方比較,而有所突破。當然,使用官方檔案進行研究上仍有兩點必須再度強度。透過官方檔案研究白色恐怖個案有其益處。對於受難者的資料,包含被捕時間、移送過程、自白書內容、出庭記錄等,都可加以分析研究,讓個案研究更加豐富,同時也了解到國民黨統治下的政治案件面貌。以本論文第二章和第三章而言,透過整理與分析正可讓興台會與亞細亞同盟案件的面貌呈現出來,這是前人在缺乏檔案之時無法進行的。但是,透過官方檔案研究也有其缺點-----那是以政府觀點來做紀錄。在目前只能透過口述歷史或自傳、回憶錄作為佐證的情形下,有許多部分必須再多方比對,才能使真相大白。也因此,本論文希望,透過官方檔案的研究,把昔日被忽視、認為那是政府污衊人民、不值得相信的一面加以呈現,使更多人可以瞭解當時的政府是如何紀錄和看待這些受難者。更期望將來可以有更多資料和官方檔案進行對話,讓白色恐怖政治案件的研究更加豐富。
    Appears in Collections:[歷史學系所] 碩博士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931View/Open


    All items in THUI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之東海大學機構典藏數位內容,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