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21921/27947 (78%)
Visitors : 4231388      Online Users : 57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140.128.103.80:8080/handle/310901/2354


    Title: 任熊<群仙祝壽圖>之繪畫研究
    Authors: 徐碧蓮
    Hsu, Bi-Lien
    Contributors: 吳超然
    Wu, Philip Chao-Jen
    東海大學美術學系
    Keywords: 任熊;海派;祝壽圖
    Date: 2008
    Issue Date: 2011-03-11T06:52:06Z (UTC)
    Abstract: 【摘要】 一八四三年鴉片戰爭後,上海被迫成為通商口岸,經濟迅速崛起,再加上先後有英、日等國於此設立租界,使上海成為「華洋共居,五方雜處」之新興都市。當時上海人口眾多,知識品味亦包羅萬象,促使了畫壇更多元化發展,而有「海上畫派」之興起。然而,多數史家在研究此時繪畫風格時,總是宗任伯年為一代大師,卻忽略了他的師傅─海派的真正關鍵人物─任熊。 或許是任熊短暫三十五年的一生所留下作品不多,他的繪畫長才若能高壽想必其藝術成就並不亞於任伯年。任熊繪畫兼善山水、花卉、鳥獸、蟲魚,以人物畫著稱,其造型奇古誇張,富裝飾趣味又不失法度和常情,形象真實生動。任熊善於改革鼎新的藝術,創造自己獨特風格,其作品的民間性及世俗化對海派產生了承先啟後的影響。 本文主要擬以任熊的《群仙祝壽圖》為研究對象及其對後世影響作為探討,其作品取材於群仙為王母祝壽的神話傳說。每一條幅繪一組人物,情節互相關聯,運用動物、樹石花卉及道具等形象巧妙的構圖配置,構成能分能合的十二條通景掛屏巨作。此圖用筆設色採鉤勒填彩法,鉤線古拙、剛健,如銀?鐵劃一般,即使是輕柔的衣裙線條也不浮滑,卻又能恰當地表現出質感,賦彩濃淡並用,通幅色調鮮亮明快,光彩奪目。此外,任熊更大膽使用文人畫忌用的朱砂、大青、大綠、雄黃等高純度對比色彩,造就了既鮮明有協調統一的整體效果,開創了海派的藝術之路。 全文共分為五章,筆者首先從時代背景著手,探究當時上海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與海派形成的相互關係,包含任熊其人其事、平日交遊及師承淵源,例如陳洪綬、揚州八怪的黃慎與華喦及當時西洋繪畫技法之影響,進而導入主題對《群仙祝壽圖》內容分析:人物面部、服飾造型、及個人姿態等處理;動物之寫真描繪及象徵意涵;樹石佈局與圖案化造型等解析。接著考其《群仙祝壽圖》之風格研究,包含其獨特之構圖、奇巧之造景、筆墨用色,及誇張、變形之創作手法而所開創的雅俗共賞之藝術趣味,再者,分析對後世的影響,並與任伯年之《群仙祝壽圖》做多面性的比較。最後總結前述,以任熊《群仙祝壽圖》該作之藝術價值,論述任熊於海派上的地位,以及其在中國現代藝術發展史裡的重要性,希冀其更多肯定、客觀的正面評價,而不至於在浩瀚的中國繪畫史之長河中淹沒了如此指標性之靈魂人物-任熊。
    Appears in Collections:[美術學系所] 碩士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676View/Open


    All items in THUI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之東海大學機構典藏數位內容,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