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ngha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tem 310901/350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21921/27947 (78%)
造访人次 : 4250499      在线人数 : 35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140.128.103.80:8080/handle/310901/3506


    题名: 我國勘驗法制之研究
    作者: 巫聰昌
    Wu, Tsung-Chung
    贡献者: 柯耀程
    東海大學法律學系
    关键词: 勘驗;現場證據;舉證分配;舉證責任;取證方式;違法取證;現場管理
    日期: 2006
    上传时间: 2011-04-18
    摘要: 「現場」是犯罪的原點,也是所有偵查作為的起點,在現場證據所具有其他證據所無的特性前提下,刑事程序法乃針對現場特性,規範以「勘驗」作為現場證據的取證方式。然而,在「勘驗」長期遭受忽視,且僅有8條法律條文,在規範不夠精準、明確的情形下,使得「勘驗」的屬性,一直在理論上受到誤解,導致「勘驗」在刑事程序上的應有的法律效應遭到曲解。此外,現場證據雖具有過濾與案件相關的資訊,降低發生錯誤的機率,並可以之檢視嫌疑人或被告及第三人的「證言」的真實性,排除與本案無關的人員,以提昇人別確認的準確度,降低法院發生錯誤審判的機率等之特殊效應,對後續偵查的作為,有絕對正面的效益。但是,偵查機關在無法擺脫傳統的偵查思維之下,對於現場並未建立全新的證據概念,致現場完整性受到外力破壞,喪失掌握刑案核心的先機,而使案件迄今仍法進入刑事程序,85年11月21日發生之桃園縣縣長官邸血案、85年12月2日發生之民進黨婦女部主任彭○○命案,皆為最佳例證。尚且,對於現場的觀念過於狹隘,而造成對現場概念的誤解,也間接造成對於勘驗,在刑事程序中應有之地位遭錯誤的解讀。是以,本文將從「蒐集、取得、保全、提出、說明、調查、認定、事實心證形成、評價」的證據流程為起點,分析勘驗在刑事程序中的本然屬性,並結合現場概念,以釐清並區隔「證據取得」與「證據調查」的概念,有效地說明「勘驗」在刑事程序法應有的效應。確實,本文所提出之觀點,或許尚未臻成熟。但是,衷心希望本文之提出,能喚起對「勘驗」相關課題的正視,並透過論理上的推演,導正實務上不完全正確的概念,使「勘驗」的運作能回歸正軌,顯現「勘驗」在刑事程序法應有的效應。
    显示于类别:[法律學系所] 碩博士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27检视/开启


    在THUIR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本網站之東海大學機構典藏數位內容,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