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21921/27947 (78%)
Visitors : 4247143      Online Users : 44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140.128.103.80:8080/handle/310901/4435


    Title: 我國企業交叉持股之研究─以健全公司內部監控機制為觀察中心─
    Authors: 鍾貴堯
    Contributors: 劉渝生
    Liu, Yu-Sen
    東海大學法律學系
    Keywords: 交叉持股;公司監控;庫藏股;獨立董事;外部監察人
    Cross Ownership;Corporate Governance;Treasury Stock;Independent Director
    Date: 2003
    Issue Date: 2011-05-19T06:09:03Z (UTC)
    Abstract: 自民國八十七年七月以來,雖然東亞各國金融市場止跌回穩,經濟景氣已不再惡化,但我國此時卻爆發一連串知名企業跳票,甚至倒閉事件,包括安鋒集團、東隆五金、廣三集團等。而企業負責人濫用交叉持股方式拉抬股價及董監事運作制度之灰色地帶,實為導致這一波企業危機之主要原因。 交叉持股制度可使經營者藉此確保經營權之穩定,有利企業進行長期投資,亦有增進策略聯盟之營運效率及便利資金之籌措等正面功能。因此,立法政策上如全面禁止交叉持股制度,勢將對現行經濟體制之運作造成不當之傷害。立法規範之重心應在避免交叉持股制度下所產生資本維持原則之危害及扭曲支配公平。 交叉持股所具經濟功能之複雜性,亦反映在其法律規範上,各國法制因其不同歷史發展、制度條件等因素,對於交叉持股之規範態度亦有不同之看法。美國公司法制,從屬公司可自由取得控制公司之股票,僅不得行使其表決權。德國股份法與日本商法,則均禁止此屬公司取得控制公司股份。而在控制從屬關係之認定標準上,德國股份法兼採實質與形式之認定;日本商法則採以過半數表決權或出資為標準之形式認定。我國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七條關於控制從屬公司之認定,係採形式之認定基準,參諸日本經驗,企業集團當可輕易巧妙地安排持股比例而規避之。 交叉持股之所以能對一國經濟發展帶來正面效應,同時將負面影響減至最低,乃是因為配合有其他可以產生制衡作用之互補措施。以美國為例,第一道防護措施係採取限制表決權行使之規範。第二道防護措施則是利用外部市場之力量,以抑制經營者之濫權行為。第三道措施則是以股東代表訴訟、獨立董事制度等內部監控方式,有效補足外部監控機制之不足。 反觀我國,大部分企業家族色彩濃厚,股權高度集中,加以資本市場以散戶為主,罕見敵對併購行為,外部監控機制薄弱。而內部監控機制方面,董事會自律功能不佳,監察人亦普遍欠缺獨立性與監督公司應備之專業智識,致無法發揮監督功能。在此情形下,對於交叉持股制度所生之弊端,實無法藉由現行之公司監控體制而有效地加以規範。經由完整獨立董事制度之建立,及配合董事最佳實務作法之制定,則獨立董事制度所能發揮之監督功能,將可涵蓋現行監察人所能掌握之業務與會計監督權限,有助於降低交叉持股所生之負面影響。
    Appears in Collections:[法律學系所] 碩博士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106View/Open


    All items in THUI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之東海大學機構典藏數位內容,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