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21921/27947 (78%)
Visitors : 4231297      Online Users : 53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140.128.103.80:8080/handle/310901/4501


    Title: 自我虛無化的重構過程
    Authors: 李昀嬛
    Lee, Yun-Chiung
    Contributors: 謝鴻均
    東海大學美術學系
    Keywords: 主題邊目;分類法
    Date: 2003
    Issue Date: 2011-05-19T06:15:56Z (UTC)
    Abstract: 摘要 創作活動對我來說是自我虛無化的重構過程,此狀態是與現實的外在世界劃開而躲入一種假想的真實,真實的自我與虛無純精神之人不斷的位換與重新建構。 本文主要分成三個部分來書寫,第一部分:創作是自我虛無化的過程與結果;第二部分:空間造型與「黑」之意義;第三部分:材質與創作發展脈絡。本文第一部分:創作是自我虛無化的過程與結果,乃在分析創作活動的狀態與過程,也就是在探討我與作品之間的關係。當我專心投入創作的時候,我體驗到物我交融的精神境界,此境界是沒有自我本位的堅持與形體的限制而與作品合為一體,此時作品就是我,我就是作品。此物我合一的境界即是將客觀實在的我外化於當下的我,經由意識的虛無性遊歷在情境中並隨著境遇的變化而順勢改變;如此在外界變化→自我改變→自我變化→外界改變的循環中衍生出無限大的意義。因此,我與作品之間的關係就像由兩個圓一點相交而成之∞無限大的符號,是不斷延伸與擴張的互動關係,也就是創作活動是虛與實之間無止境的位換,自我在此狀態下遊走與憩息的同時不停地重新建構出不同意義與新貌。 第二部分分別以空間、造型以及「黑」來分析作品所呈現的形式與內容。(一)空間--我習慣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可以藏納我的靈肉的空間,在這?面我可以恣意的解放我的靈肉;此空間可能是一個小角落或者一個空瓶子,也可能是一道陽光,嚴格來說是一個想像出來的心靈空間。天的奧秘以及相關於天的許多傳說故事,讓我對天有難以言喻的幻想;我把此習慣轉移到我的創作上,並在作品中展開我對無邊無際之天的擬想世界。(二)造型--作品中有兩個造型對我來說具有特別的意義,一是在作品〈假時之飛〉此件作品中像是翅膀的造型;另外是像種子形狀的造型。像翅膀的造型的形塑是來自我想飛的慾望,我一廂情願的認為當我飛行時我可以像一顆星球運行在宇宙中,如此便脫離了身為人的宿命。種子造型出現在我許多作品中,主要是來自種子本身具有孕育生命的能量,它總是包裹著生機。我以此性質來象徵我包藏在作品中的企望,同時也以種子層層保護蘊藏生命的特質來象徵母性的溫婉與包容。(三)「黑」--黑對我來說不僅只是在明度上黑的表像意義,黑所表徵之冷靜沉著的意志力在我的生命中扮演著像是影子一般忠誠的陪伴在我身邊;它的陰沉鬼譎也象徵著我成長過程中一些不愉快的經驗;同時其靜止與冰冷絕望也代表著死亡;因此,黑在我的作品中便以不同的意涵出現在我的每一件作品中,就如同我與黑之間的情緒。 第三部分則以材質來談創作的發展脈絡。(一)質感與肌理:質感與肌理對於我來說是創作中最自我迷戀與固著的部分,因此,這個部分在我的作品中別具意義。這些質感肌理大部分取材自風化的牆、泥土或樹木,都是在我成長過程中有特殊的生活體驗。質感或肌理的製造過程可以說是在顯現自我是主動性的操縱者不斷的在擴張勢力,並在其中滿足了自我主宰安全性的依附。這個行為過程發展到〈生之謬〉此系列作品時,成為一種自我認同的儀式作用,經由此儀式讓我感受到自我存在的真實。(二)麻紗布:我在麻紗布與塑膠布的使用有類似現成物質感直接呈現的性質。我利用麻紗布的柔軟與些微透明的質感,來表現曖昧不明的誘惑力,並將布塊一層一層的重疊,此布塊的層疊就像人在死亡之後,在大斂與小斂的儀式中對死者進行層層的包裹儀式,此儀式表徵了人擅於偽裝與怕被揭露真實的掩蓋習性。如同我以此層疊來掩蓋我對死亡的懼怕以及掩蓋掉我無力改變的客觀世界,就像我慣於尋求空間躲避的心理需求一樣;因此,掩蓋本身是一種消極性的意義。就像莎特所說「自欺的相信」 自我沉溺的精神作用。(三)塑膠布:塑膠布具有極高的透明性,我在塑膠布上又利用有透明性質的無酸樹脂來繪製一些造型與製造肌理,這似有若無的重疊除了如同麻紗布層疊的儀式作用之外,類似虛無意識的想與像的過程是由此許多虛無影像無秩序的雜疊狀態;所有外在物件表像穿透過透明的薄膜顯露在人的視覺,這是影像的真實;影像的真實在想與像的活動之下被情感的投射而成了另一個真實,它的擬真代換掉了實體的真實。人常在慣性的狀態下,落入此虛幻的真實,這是自覺或不自覺的意識狀態。意識的擬真作用讓人去相信許多編織的美夢,莎特稱此為「自欺的相信」。也由於自欺的相信之虛幻願景的打造,使我不停的去追求虛幻成為真實的企望。 創作活動對我來說即是一種自欺的相信之虛幻願景的打造,自我真實之呈現是介於現實與虛幻之間不停的解構與重新建構的過程,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界限因此而模糊掉了,自我便在此模糊的界域中更加自由地遊歷而擴張延伸開來…。
    Appears in Collections:[美術學系所] 碩士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91THU00233006-001.pdf195KbAdobe PDF352View/Open


    All items in THUI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之東海大學機構典藏數位內容,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