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21921/27947 (78%)
Visitors : 4247338      Online Users : 48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140.128.103.80:8080/handle/310901/6866


    Title: 陸象山道德哲學之研究以「心即理」為中心
    Authors: 黃甲淵
    Huang, Jia-Yuan
    Contributors: 蔡仁厚
    Cai, Ren-Hou
    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
    Keywords: 陸象山;道德哲學;心即理;象山心學;孟子;道德論;知行論;道德義務論;教育
    Date: 1991
    Issue Date: 2011-05-25T09:43:52Z (UTC)
    Abstract: 玆將本論文的內容撮要如下:本論文分為五章。 第一章,論述象山心學的淵源與後學者對象山心學淵源之見解。主要的內容是象山的 心學來自於孟子。就其學術的本質義理而言。「心即理」是據於孟子之「仁義內在」 及「心之所同然」而言;就其成就價值方法論而言,是以「良知良能」為本之易簡原 理。象山之心學,與其他北宋諸儒無有師承關係,并且其立論立義的基本路與所依據 的典籍,皆不同。筆者象山心學的淵源,不就廣義的立場而論,而就狹義的立場而論 。 第二章,即本論文的開端。然而,由於「心即理」之內涵意義太廣泛,因此分為「上 」「下」兩章。在第二章,筆者先把「心」與「理」分而探討其實義與特性以及內涵 。心即先驗存有實體,以知是知非、好善惡惡為本質特性,亦即絕對普遍、唯一無二 、無限至靈的實體。理即「即存有即活動」的生化之理,其實義及內涵,與心皆同。 第二節「心即理」的理解與證成。在此,依據三個儒家固有之觀念來詮釋「心即理」 的全義。一是本體心和統體之理、發用本心和分殊之理,二是寂然不動與感而遂通。 三是體用一源、一如。 第三章,直接究明「心即理」義理的涵義。主要內容是心如何創生道德法則與創生之 實義,而且推論心與萬物的關係,以及儒家所謂萬物的意義,并且探討心如何創生萬 物。心有定其方向的作用,心之所定向即理。萬物即是道德對象,即心之所指。心能 將中性義的物轉向為道德價值義之物,故心創生萬物。其後論象山所謂「實理」之特 殊義與「心性情才」之實義。 第四章,即易簡原理之成德工夫論。所謂「易簡」之明文來自於易傳,而其易簡實體 與原理不外是孟子的「良知、良能」及「反求諸已」、「盡心」。先立其大,是道德 人創造之始,其中立志是教人道德意識之醒悟,辨志是教人要清查所立的志之本源, 其標準即是義利,復其本心是突破利欲意見的關卡,而回復本來主宰的位置。此三者 是一個事情的三個環節。而且天人合德之骨乾即是孟子的「盡心」與孔子的「忠恕」 之道。 第五章是象山之道德論,即是本篇論文的總結論。一節為「先知後行」的知行論,象 山雖主張「先知後行」說,但知行并非互相獨立之二事,乃是一心體的必然地關連之 分析關係。因此「知」是知行合一的知,行亦如此。二節為「道德義務論」與「自律 道德論」。義務本是要求,但并非外在或他者的要求。仡是道德本心之自發的要求, 故其義務不是被動。而是自動自發自願的。所謂「自律」是指心意之自由與自定法則 之之義。心是超越的絕對善之自由意志,是判斷是非、善惡而給出法則的超越根據, 即超越的道德立法者。心意自由自律地定其方向,自己給出法則,故象山的「心即理 」道德哲學是意志自由原則的自律道德哲學。
    Appears in Collections:[哲學系所] 碩博士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75View/Open


    All items in THUI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之東海大學機構典藏數位內容,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