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 近兩年來,台灣基層金融機構頻傳擠兌事件,從八十四年底到八十六年初,計三十餘起,流失的存款近二千四百億元,驚動社會各界.雖然基層金融弊案的主角直接指向農會總幹事,信用合作社理事或中小企銀經理級人物,地方派系是背後的影舞者,但負責監督懲處之責的主管機關,似乎難脫失責之嫌.我們知道,政府介入當前金融市場的管制既深且廣,因為金融問題涉及社會大眾利益,需要配合整體經濟發展,而金融機構經營的成敗良窳影響社會及個人商業活動甚深,因此世界各國對金融市場普遍採取嚴革的管制措失.基層金融機構為我國金融體系發展的基礎,也是社會安全制度的一環,自不能摒除在金容管制體系之外. 然而基層農會的擠兌風波卻毫不留情的暴露金融管制的脆弱.事實上,整個基層金融的管制是被一個龐大的利益共同體所架空,這個利益共同體?的成員包括政府官員,民意代表,及地方派系,三者以經濟及政治利益為基礎,形成利益與共的結盟:政府官員欲鞏固其執政合法化的基礎,乃與地方派系妥協;又因施政預算與權力基礎仰賴民意代表,因此對民代的要求多所讓步.民意代表為求連任,或本身也參與地方派系的重大投資案,乃與地方派系同聲同氣,甚至自己就是派系成員;經常以支持其他施政方案的方式,迫使行政機關提出肉桶政策.地方派系則以其有組織,有規模的人脈和錢脈,支援需通過選票考驗的民意代表及行政首長,換取擴大其政治,經濟權力的機會.這種三邊發展的互惠關係,致使行政主管機關,原有的管制功能盡失. 因此本文的章節安排如下: 第一章 緒論:詳述研究問題的背景 ,界定研究主題,詳述鐵三角互惠網絡的分析架構,以及研究方法和限制. 第二章 管制政策之理論與實際:介紹管制理論的形成與發展,管制政策的模式和俘虜型管制政策,為本文學理的探討. 第三章 農會信用部管制背景之分析:以俘虜的觀點,剖析日據時代,戒嚴時期,解嚴後民主轉型三個時期,基層農會信用部管制的情形與背景. 第四章 從公益型到俘虜型管制政策的蛻變與扭曲:剖析現今民主轉型期中,農會信用部管制政策如何從公益型轉變成俘虜型態,並試圖找出農會信用部弊案的問題癥結. 第五章 鐵三角互惠網絡分析:描述管制機關,基層農會,民意代表三者所形成的互惠網絡如何俘虜農會信用部管制政策. 第六章 結論:匯整本研究的結果發現;對管制政策理論適用我國個案的生態性修正;以及嘗試對農會信用部改革方案的評論與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