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21921/27947 (78%)
Visitors : 4231025      Online Users : 35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140.128.103.80:8080/handle/310901/3445


    Title: 無所不在黃薇?2003-2006創作論述
    Other Titles: 
    Authors: 黃薇?
    Huang, Wei-Min
    Contributors: 黃海雲
    Huang, Hai-Yan
    東海大學美術學系
    Keywords: 無所不在
    Date: 2006
    Issue Date: 2011-04-13T08:31:38Z (UTC)
    Abstract: 摘要此篇論述主要陳述我個人在研究所階的思考、內容、創作表現。主要論文架構是以創作的作品為主,去拉近相關美學論述、藝術史中的作品來加以分析。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來加以說明。第一部份是「無所不在的寄生體」,無所不在具有隱藏的意涵,看不見的不等於它不存在,若有似無的東西卻在我們生活週遭隨處可發生的。從顯微鏡下裡有著意想不到的神奇世界,發現人體也是被居住者,無所不在的神奇、駭人小蟲、危機四處潛藏。人與自然相比是小之又小,人的存在就如蟲子、螞蟻般的寄放、生存、繁殖、增長,寄住在這環境裡,無所不在的任意行走,不斷的尋找有供給養分的地方停留。居住與寄居,從海?格的「居住是什麼?」人的居住是「寄住」的。居住的的基本特性是保護與保存,人需與天、地、神、人(四元)自然共處,人的生命是短暫的過客,不可給自然帶來負擔與傷害,人為追逐名利、娛樂、消遣,使得心理度量變小,失去詩意,只看得自己的利益,忽視自然界的凋零。人居住在自然中,人體相對的也是被細菌、微機器人所居住,人是居住與被居住。第二部分是「庇護所的功能」,當受到外在的敵意攻擊,庇護所的功能是在於保護、取暖,而庇護所給人有一種生命體的人性價值,庇護所有著堅硬的殼、厚重的護盾,具有一種無線延伸感。庇護所的功能,如去暖般的感受,人因缺乏安全的來依附庇護所得到安全感。人是具有社會性的動物,無法脫離群體,就算是烏扥幫也是要呼朋引伴!第三部分是「危機」,當眾多數量的人們,聚集住在同一地方,很熱鬧的形成一個小社會體,人在同一焦點裡取暖時,認為這是最安全的地方,可怕的危機它就身處在我們的四週圍,可怕的是,我們居住在怪獸的身體裡,我們卻渾然不知。越安全的地方也就是最危險的!生命的節奏,規律的運行,人每日作同樣的工作,人性的溫度自然會消失,人依附物而生存,不再需要人與人互相取暖,人勢必孤獨,也將習慣這樣的孤獨。危機的是,失去人性的恐怖以及平凡的外在事物裡潛藏的危機。
    Appears in Collections:[美術學系所] 碩士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094THU00233022-001.pdf65KbAdobe PDF228View/Open
    094THU00233022-002.pdf125KbAdobe PDF329View/Open
    094THU00233022-003.pdf4441KbAdobe PDF458View/Open


    All items in THUI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之東海大學機構典藏數位內容,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